- 广州子锐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 服务热线:020-82000787(8:30-17:30)
- 联系手机:15889988091(非工作时间)
- 座机:020-82000787
- 传真:020-32887675
- 邮箱:gz@zr-robot.com
- 广州市番禺区东环街金山谷创意八街1号109
-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机器人维修 > 库卡KUKA机器人 > KUKA机器人KSP600-3x20库卡KSP伺服控制器亮红灯
KUKA机器人KSP600-3x20库卡KSP伺服控制器亮红灯
KSP600-3X64/00198268
KSP600-3x20/ECMAS3D2224BE531/00-198-266
KSP600-3x40/ECMAS3D4444BE531/00-198-268
子锐机器人KUKA机器人调试,广州子锐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近20年在领域的不懈耕耘和技术沉淀,成长为行业领军集团!因为产品足够优秀!
常见KUKA机器人示教器维修故障:
1示教器显示屏显示不良、花屏、闪屏、竖线,摔破
2示教盒的按键失效或者不灵
3示教器主板不工作或者IC烧坏
4示教盒显示无背光
5手操盒急停按键失效或者不灵
6手操器数据线不能通讯、通电、内部有断线
7示教器上电无显示
8示教编程器进不去系统
9机器人示教器不断重启
KUKA机器人常见故障
KUKA机械手不供电,没任何反应;
KUKA机器人1-6轴,任意一轴不动,卡死;
KUKA机械手PC死机、KUKA机器人电脑不能启动、电脑无任何反应、黑屏;
KUKA机器人控制柜不能跟电脑通讯,报错;
KUKA机械手伺服电机刹车不灵,卡死。不动作;
KUKA伺服放大器/驱动器/控制模块报错,无反应,不动作。
KUKA上下料机器人三大优势:
(1)KUKA上下料机器人提高生产效率:要提高生产效率,必须控制生产节拍。除了固定的生产加工节拍无法提高外,自动上、下料取代了人工操作,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控制节拍,避免了由于人为因素而对生产节拍产生的影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KUKA上下料机器人工艺修改灵活:我们可以通过修改上下料机械手提高程序和手爪夹具,迅速的改变生产工艺,调试速度快,免去了对员工还要进行培训的时间,kuai速就可投产。
(3)KUKA上下料机器人提高工件出场质量: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从上料,装夹,下料完全由机器人完成,减少了中间环节,零件质量大大提高,特别是工件表面更美观。
现代加工工艺求高效质量,
www.zr-robot.com,机床KUKA上下料机器人有着符合这个时代意义的特性,它将引领这个时代加工工艺质的飞跃。
KUKA码垛机器人夹钉动作太慢或夹钉行程不足:螺栓松了,前扣或板机内片磨损。此时可以将螺栓旋紧,
子锐机器人维修,注意前扣轴的正确位置。机器人维修也可以更换前扣或板机内片,完成上述动作后,KUKA测试其功能,
KUKA机器人维修,如果行程太短则向上微调前扣轴,kuka如果动作慢则向下微调前扣轴;
2.活塞杆处漏气:主体底部环损坏。此时应更换环。
3.排气口漏气:开关阀环或开关座环损坏或活塞环损坏。更换环。
4.扳机处漏气:开关阀环或开关座环损坏。更换环。
重要的KUKA码垛机器人使用后,都要进行清洁工作,机器人维修必要的时候检查机器的润滑程度,及时加润滑,延长KUKA码垛机器人使用的寿命。
KR180库卡装配机器人保养怎么做
众所周知,库卡装配机器人是机械与计算机程序有机结合的产物。为现代生产提供了更高的生产效率。下面以KR180库卡装配机器人保养为例进行讲解。
一、做好KUKA装配机器人保养维护的记录和归档,将技术保养的项目内容规范化、表格化。
库卡装配机器人设备的保养规范是指对机械技术保养技术要求的规定。任何库卡装配机器人设备在出厂之时,已经提出了该设备的日保养和定期保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但是,人们在保养工作中,往往只做到定性地保养,而没有完全按保养的项目内容和要求来进行定量保养。即使做了也没有相应的保养记录。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不同保养项目内容和要求,编制相应的技术保养表格以便于进行保养并做好记录,还应建立相应的设备档案,为以后保养和判断机械状况以及维修提供可靠的依据。对于操作人员及保养维护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各项保养工作能按规程进行。库卡装配机器人的主机操作人员应当经过严格专机操作培训持证上岗,库卡装配机器人的构造、原理、性能以及工作中的协调性和如何提高效率等制定一系列的培训计划,对机务管理人员、保养维护人员,确保各项操作和技术保养等能按规程进行。
二、对于操作人员及保养维护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各项保养工作能按规程进行。库卡装配机器人的主机操作人员应当经过严格砖机操作培训持证上岗,库卡装配机器人的构造、原理、性能以及工作中的协调性和如何提高效率等制定一系列的培训计划,对机务管理人员、保养维护人员,确保各项操作和技术保养等能按规程进行。
三、领导与员工达成共识,克服以修代养的思想,把技术保养列人机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将技术保养制度化,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