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子锐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 服务热线:020-82000787(8:30-17:30)
- 联系手机:15889988091(非工作时间)
- 座机:020-82000787
- 传真:020-32887675
- 邮箱:gz@zr-robot.com
- 广州市番禺区东环街金山谷创意八街1号109
- 当前位置:首页 > 机器人资讯 > “机器换人”:优质工业机器人企业成抢夺对象
“机器换人”:优质工业机器人企业成抢夺对象
“机器换人”:优质工业机器人企业成抢夺对象
第十六届东莞国际模具及金属加工展上,人们发现“从来没见过这么多工业机器人展商”。展览开幕当日,东莞市政府还举办了一场产需对接会,组织设备商和有“机器换人”需求的制造企业洽谈。
致力于“机器换人”的城市不仅是东莞。随着工业4.0革命蔓延至全球,中国制造业升级面临巨大压力,今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关于“机器人革命”的讲话,更让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不少方面认为,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在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场自上而下“机器换人”的热潮早已掀起。在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大背景下,中国企业与强势的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不同地方和区域政府之间,上演着一幕幕市场争夺战。
11月19日,第十六届东莞国际模具及金属加工展上,一家中国公司的机器人展台格外醒目。展台以红色为背景,以长城的主题作为设计风格,大红底的展板,搭配黄色和黑色的字体,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展台,被包围在蓝白相间的日企展台中间。来自中国的搬运机器人正将一整箱矿泉水搬起,再放置在指定的位置。
不远处,另一家东莞机器人制造企业的五台大小不一的机械臂,则不断进行着“取件”、“安装”等动作。
这是中国华南地区最重要的机械展之一。和以往不同,今年组委会特别新设立了机器人及自动化专区。“工业机器人、智能化设备、机械手”的广告招牌随处可见。“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工业机器人展商。”一位参展多年的销售人员感叹道。
今年8月,东莞市政府实施了《东莞市推进企业“机器换人”行动计划(2014-2016年)》,并设立每年2亿元的专项扶持资金,鼓励企业以现代化、自动化的设备提升传统制造业。展览开幕当日,东莞市特别举办了一场“机器换人”产需对接会,由政府牵头,组织设备商和东莞市有“机器换人”需求的制造企业洽谈。
致力于“机器换人”的城市不仅是东莞,机器人维修,邻近的广州、顺德等地,近年都已经开始着手由政府推动“机器换人”运动,而上海、重庆、浙江等工业发达的地区,地方政府对“机器换人”运动的参与也非常积极。
随着工业4.0从德国蔓延到全球,中国制造业升级近年面临巨大压力,今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关于“机器人革命”的讲话,让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不少方面认为,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在上升为国家战略。
“主要是为了应对劳动力成本的攀升和质量标准化的需求。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化的交流日益增多,我国发现在机器人的生产科研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投入得极为不足,而在应用方面,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以及工业生产标准化的需求,机器人替代劳动者承担工作也成了趋势。因此,国家开始考虑促成机器人产业化的形成。但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机器人)产业。”工信部一名官员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解释中国机器人产业计划制定思路。
这场自上而下“机器换人”的热潮,早已掀起。在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大背景下,中国企业与强势的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不同地方和区域政府之间,上演着一幕幕市场争夺战。
外资同台,未战先败
“打造‘勤快的’中国机器人。”—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数控”)的机器人生产车间内,印着这样一句显眼的大标语。能够容纳上百人的车间,只有三名工人对工业机器人进行各种动作的测试。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六关节机器人’。”广州数控的高级工程师李伯基指着一个大型的黄色机械手臂说道。据他介绍,这种六关节机器人是广州数控的rb系列工业机器人,从外观上看,它是一只由多个关节连成的一米多长的黄色钢铁手臂,模仿了人手臂的六个关节运作,能够做一些搬运、焊接、打磨等动作。手臂的材料经过机械平衡处理,可运用于恶劣的生产环境。
广州数控和沈阳新松、安徽埃夫特,是中国三大工业机器人制造商,他们是国内机器人生产企业的第一梯队,也是为数不多的能年产机器人达到百台以上的国内企业。2013年,广州数控的工业机器人销量近500台,销售额近3000万元,同比增长近100%。
不过,无论是技术还是市场占有率,这些中国工业机器人“巨头”都无法与进口品牌相比。
根据国际机器人协会(ifr)的数据,2013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工业机器人最大的需求国。这个需求惊人的市场主要被国外品牌占据,市场份额排名前十的为清一色外资品牌。来自正略tnt研究所的报告指出,目前进口品牌外资机器人普遍以6轴或者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为主,几乎垄断了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国产机器人主要应用还是以搬运和上下料机器人为主,处于行业的低端领域。
“比如工业机器人的焊接,对焊接的了解,我们现在只知道怎么让它动,但是为什么它会动呢?这个我们落后于国外,”广州数控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宋健承认,“另外,在产品可靠性的验证上,我们还不能打包票。”
据《新世纪周刊》报道,中国制造的机器人在可靠性方面处于劣势,国产机器人平均无故障时间为8000小时,而外资品牌达到5万小时。这种差距,也让国产品牌在与进口品牌同台竞争的时候,KUKA机器人维修,往往铩羽而归。
李伯基透露,广州数控曾与国内大型电器厂商美的、格力谈合作,但由于“条件很苛刻”最终作罢。“他们的合同里写,如果购买的机器人出现可靠性不稳定的话,产生的损失全部由我们企业负责,我们觉得不合理。”他说。
“这些企业利润率高,不差钱,所以进口品牌是他们的首选,”宋健解释,“另外有一些要求非常高的特殊场合,广州数控也不适合,这个时候这些企业只会考虑国外的品牌。”
2014年5月,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与机器人四大家族品牌之一的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在此之前,广州数控也曾参与格力的数场对外招标活动,尽管这家来自广州的民企也能提供全套机器人解决方案,但到最后一轮还是出局。“他们(格力)分三轮,每一轮都有不同的人过来答辩,最后他们说我们的方案是最好的,但拿了我们的方案来用进口品牌的机器人。”李伯基说。
“相比世界巨头企业自然有些规模上的弱势,毕竟得承认我们起步晚。”前述工信部官员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这样形容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的现状。2013年12月,工信部正式发布了《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在技术研发及市场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中国企业只能争夺剩余的有限市场份额。国际机器人技术联合会(ifr)的数据显示,领先的4家中国工业机器人制造商的产品,占中国市场5%的份额。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共采购了36560台工业机器人,与之相比的是,中国企业在国内销售的工业机器人总量为9700台。这近万台工业机器人,输往的工厂不是格力、美的这样的大企业,而主要是在人力成本上升的经济形势下,面临着迫切升级需求的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