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子锐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 服务热线:020-82000787(8:30-17:30)
- 联系手机:15889988091(非工作时间)
- 座机:020-82000787
- 传真:020-32887675
- 邮箱:gz@zr-robot.com
- 广州市番禺区东环街金山谷创意八街1号109
- 当前位置:首页 > 机器人资讯 > 东莞:“世界工厂”的突围之路
东莞:“世界工厂”的突围之路
东莞:“世界工厂”的突围之路
ZR-ROBOT子锐机器人维修网讯:上世纪80年代,东莞与南海、中山、顺德,作为珠三角地区崛起的四座经济发展迅猛的中小城市,被并称为广东四小虎。随着全国首家来料加工企业落户虎门镇,东莞凭借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这三来一补,为世人所熟知,被称为世界工厂。
然而,工业机器人维修,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让东莞看到依靠人力、土地和环境投入等要素驱动的传统发展方式,已经越走越难。如何在这一形势下打破瓶颈,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依托原有加工贸易优势,东莞去芜存菁,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逐渐摸索出一条突围之路。
探索转型
加速企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
走进位于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的广东易事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只见院子里摆放着一排排集装箱。记者好奇地问:你们不是专做UPS(不间断电源)的吗,怎么现在改行了?
没错,UPS现在仍然是我们的主业,而且是越做越高级,和你以前看到的大不一样了。易事特董事长何思模兴奋地解释着,这些集装箱是个1兆瓦的光伏发电站,在沙漠上能起大作用,这是公司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易事特调整发展战略,机器人维修,除了继续做好主业,也涉足光伏发电和智能微电网领域。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大好发展机遇,公司的竞争力就会大大提升。现在效果已初步显现,2016年公司产值预计又会翻一番。何思模说。
1989年,大学毕业不久的何思模靠3000元在江苏扬州创办了易事特,生产稳压电源。工厂于2001年搬迁到东莞,开始主要给德国施耐德等外国品牌做贴牌、代加工。2006年,施耐德和易事特共同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主要生产UPS。
代工生意虽说业务稳定、简单,但挣的是辛苦小钱。何思模开始寻思着怎样改变低端定位。于是,他开始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在贴牌生产的同时进行技术创新,着手打造自己的品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反倒让有准备的易事特得以借船出海,闯关国际市场。原来,公司合资方施耐德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股价跌去75%。何思模觉得抄底的机会来了。
几经谈判,易事特最终仅以2.77亿元回购施耐德在合资公司中所占的60%股权,公司也实现了从合资企业到全民营企业的转型,从而实力大增。何思模介绍,2009年易事特的业绩比2008年翻了一番,2010年以来的增幅从未低于50%。
近年来,尽管易事特已经稳居UPS行业老大地位,但它做大做强的梦想从未停止。纵向上,依靠精耕细作提升产业链,不断做好主业,从过去提供单个产品到为客户提供IDC数据中心一站式产品服务,目前产品出口世界100多个国家;横向上,整合技术力量,驰骋战略性新兴产业蓝海,力争做强光伏发电站、做大新能源充电桩。
企业要不断地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才有未来,代工时代毛利只有6%,自有品牌时代高达35%至40%。何思模的话道出了企业转型的紧迫性,也显示了升级后的巨大诱惑。
如今,越来越多的东莞加工贸易企业像易事特一样创立自主品牌,努力打破对境外市场的依赖。
东莞市商务局加贸发展科科长余志民告诉记者,东莞7000多家来料加工企业中,超过5000家已转为法人企业,转型企业中有65%新开展内销业务、18.5%收购或创建自主品牌。
致力于转型发展、二次创业,东莞传统产业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
2008年之前东莞没有一家企业年主营收入超百亿元,被称作满天星斗、不见明月。东莞市经信局技术进步与质量科科长刘庆棠说,通过实施百亿元企业培育工程,东莞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已有12家。
政策引导
推动机器换人发展大势
2014年,由东莞掀起的全国机器换人潮起之后,偏居大岭山一隅的广东拓斯达科技有限公司才被外界高度关注。
记者从拓斯达的一份财务数据看到了这家企业飞奔的姿态:2015年,拓斯达营业收入约3.02亿元,较2014年增长41.48%;归属挂牌公司股东净利润约0.61亿元,比同期增长31.05%。
广东拓斯达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蒋周琼说:许多同类企业的核心技术基本是外购的。对于工业机器人来说,中央控制系统是关键,在这一块我们自己具有开发能力。这也正是拓斯达的信心所在。目前,拓斯达拥有一支187人的研发团队,在背后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
今年4月,拓斯达做了一件震惊业界的事。拓斯达和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瑞士ABB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合作将围绕核心技术、控制系统、市场应用和人才培训开展,共同开拓国内的3C、注塑、压铸等领域。
此举是东莞本土机器人企业首次与机器人国际巨头的深度合作,也被看作是对东莞机器人产业的高度认可。有与国际巨头合作的选择权,这是很多企业想都不敢想的事。拓斯达做到了,因有技术的底气。
自己做好了99%,却还要受制于别人的1%,被人卡脖子,这1%就是核心技术。蒋周琼说,工业机器人国内还是外资占领,核心技术多数由他们掌握,和ABB合作也是为了让拓斯达的强项更加稳固。
去年,东莞提出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力争到2025年实现从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的转变,工业总产值实现由1万亿元向2万亿元跨越。由此可见东莞坚持以制造业立市的决心。
但是,转型形势复杂而严峻。劳动力成本上涨压力如何缓解?劳动生产率如何提升?产品质量如何明显改善?东莞将这些问题的答案,落在了对机器换人政策体系的大力度推进上。
刘庆棠说:从2014年起,我市出台了机器换人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方案。从2014年到2016年,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预算2亿元,资助企业利用先进自动化设备进行新一轮技术改造。
当前机器换人大潮中,东莞的机器换人政策有何特点?在申报门槛上,东莞实行宽进严管的原则,让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能享受到实惠。在资助方式创新上,东莞设立了事后奖励、拨贷联动、设备租赁补助、贷款贴息四种方式,全方位满足企业需求。
在通过机器换人提升当地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东莞还致力于挖掘莞产设备的需求潜力。刘庆棠说:在企业设备提升过程中,如果企业使用的是普通设备,能够获得15%的补助。而企业如果使用莞产设备,能获得25%补助。
诸多举措的成效,体现在对东莞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的拉动,以及产业竞争力与产品质量的提升上。
据统计,2015年,东莞全市工业技改完成投资额231.2亿元,同比增长85.6%,拉动全市工业固定投资26.8个百分点。同时,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65.25%;产品合格率从89.04%提高到了94.44%。用工人数可减少71253人,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9.98%。
深化改革
打破束缚创造力的条条框框
行车在东莞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优良的生态环境让人流连。这里地处东莞的几何中心,控制面积72平方公里。在2010年,它被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从探索到成功,中能科技的研发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广东中能加速器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杜湛博告诉记者,作为一家主要从事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肿瘤放疗设备)生产的企业,www.zr-robot.com,团队是因核心零部件受制于外国技术壁垒,才毅然走上了自主研发之路。
2010年,广东省发改委三顾茅庐,前往上海引进中能科技落户东莞,承担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的人才技术承接及产业转化的角色。
当年,中能科技落户东莞松山湖,如何打破国外放疗设备对国内市场的垄断,是团队面临的首要问题。我国中高端加速器市场长期被国外产品垄断,昂贵的设备价格使得国内肿瘤放疗成本居高不下,加重了患者的负担。
过去5年里,中能科技投入近1亿元研发资金,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设备进行了升级,仅用时3年,中能科技的第一代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就完成了研发,主要技术指标达国际标准,并且在分级诊疗方面适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