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子锐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 服务热线:020-82000787(8:30-17:30)
- 联系手机:15889988091(非工作时间)
- 座机:020-82000787
- 传真:020-32887675
- 邮箱:gz@zr-robot.com
- 广州市番禺区东环街金山谷创意八街1号109
- 当前位置:首页 > 机器人资讯 > 【深度观察】“贫血缺钙”拖累中国工业机器人
【深度观察】“贫血缺钙”拖累中国工业机器人
【深度观察】“贫血缺钙”拖累中国工业机器人
ZR-ROBOT子锐机器人维修网讯:机器人大赛的最大看点是什么?机器人花样炫技?机器人创意大比拼?又或者是谁将最终摘得冠军?在中国机器人教育联盟理事长、上海太敬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敬来眼里,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她所看重的,是机器人大赛对机器人在公众心目中地位的提高以及对机器人产业的拉动和普及。
7月7日~9日,国内三大机器人赛事第五届全国机器人创意设计大赛(TRCC)暨第二届国际仿人机器人奥林匹克大赛(IHRO)以及第二届青岛-川崎机器人竞技大赛在2016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期间火热开展。李敬来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表达了上述想法。中国选手经常会在类似的大赛上取得好成绩,这极其有助于在我们国家宣传推广机器人,但好名次远不能反映我们的机器人水平我们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李敬来于1993年创办了一家与工业机器人制造相关的公司(现上海太敬集团,约8年前正式转型工业机器人各功能部件的研发生产),其前后二十多年来的成长经历宛如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对于中国工业机器人贫血缺钙的症结,李敬来感同身受。
贫血和缺钙
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诞生于1961年的美国,如今工业机器人已经在技术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截至目前世界工业机器人装机总量已近200万台。
通常,国际上用每万名工人机器人拥有量来衡量机器人普及水平。截至2015年年底的统计,我国每万名工人机器人拥有量为23台,德国为273台,日本、韩国则超过300台。
而从工业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应用的方面来看,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仍被几个国外巨头机器人企业所垄断。我们想要在工业机器人这块突破垄断、实现赶超,还需要破解两方面的限制,一方面来自产业技术层面,一方面来自社会层面。李敬来说。
她所说的这两方面,正是中国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贫血、社会创新环境缺钙的现实困境。
我们国内虽然有了一些民族品牌的机器人,但据我对这个行业的了解,真正的核心技术我们还没有把握在自己手里,很多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和关键功能部件,还严重依赖国外。李敬来告诉记者。
与此相对应的,对于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和中高端制造业的标志、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的机器人,我国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的判断是:我国将成为机器人的最大市场。
除了特别依赖国外的核心技术,还十分依赖国外的制造工艺。我敢说,我国的机器人产品在制造工艺上还没有完全过关。很多机器人的外形看上去没什么两样,但一旦进入运行,无论从功能效率到使用寿命,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李敬来说。
更让李敬来感到无奈的,则是来自社会环境方面对创新的戕害。
社会上很多人急功近利、不尊重知识产权,经常做出一些不诚信行为搞不正当竞争,打着合作的幌子骗取信任,套取我们的核心技术。李敬来说,这些行为经常让她很是气愤。
她告诉记者,在这次机器人大赛期间,就有机器人厂商找到她开出优厚条件:你们的机器人能不能给我们贴牌?李敬来清楚,贴牌后的机器人产品可以用来运作资本,但她担心,安川机器人维修,这种毫不尊重知识产权的运作,会让机器人产业越来越浮躁。
然而,机器人行业在中国已经出现了浮躁的苗头:在政府补贴等多项扶持政策下,2014年之后中国新增机器人企业473家,其中70%是在2014年之后成立的。李敬来告诉记者。
治本的处方
贫血和缺钙造成了对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双向挤压:国外品牌切走了中国市场最大的一块蛋糕,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成本方面对国产机器人形成了压倒性优势;而短时间内中国涌现出数百家机器人公司,重复建设、恶性竞争、骗取补贴等乱象丛生。
我国发展工业机器人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挑战是,加大核心技术原创性,避免在低端水平上的重复工作。然而据我了解,即便国内一些985大学、211大学也在做一些低端重复性研究,做出来的原创已经是在国际上被标准化的内容,我觉得没有意义。李敬来对记者说:这是一件很痛心的事儿。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问题?我认为最主要的问题出在人才匮乏上。李敬来分析说,可以看到,我国当前的教育培养体系中,缺少一个对机器人教育的基础工程,很多学生到了研究生阶段,才开始学小学就该了解的机器人基础知识。这种基础训练的缺乏,就造成了低端重复性工作层出不穷的情况。
这种情况有多严重?李敬来举了一个例子:她曾经在某大学看到研究生们研制出的一款供残障人士使用的智能车,在什么水平上呢?跟旧金山街头同类型智能车一比,简直该扔进博物馆。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曾经说,下一个改变世界的技术是机器人。无论这一判断是否准确,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机器人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机器人的数量和智能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而要促进我国机器人产业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增强国之实力,基础在教育,关键是人才。在国际智能机器人教育与装备技术创新发展论坛上,李敬来给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开出一剂治本的处方:开展系统的机器人教育体系,从娃娃抓起培养机器人人才。
只有抓基础、抓教育、抓人才,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原创的空白问题。李敬来说。
李德毅也认为应当如此。他表示:以往市场换技术的传统想法过时了,只有自主创新才是(机器人产业)唯一出路。只有原创性的技术才能使我们成为新的产品和市场规则的重要制定者和主导者。基于此,人才教育更要先行,机器人教育发展了,子锐机器人维修,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才有希望。
三大瓶颈
不过,在李敬来多年来呼吁和推广发展机器人教育的过程中,仍遇到一些瓶颈。
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仍未从应试教育当中解放出来,比如目前还没有看到我们的教育体系可以让学生们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和工程技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工匠精神。李敬来告诉记者她的一个亲身经历:当她现身中小学校园推广机器人教育,提出在劳动课中增加机器人方面的拓展训练时,学校老师们的第一反应竟是:课程大纲(课标)里有没有这一项内容?不好擅自更改吧?
有些学校也意识到了机器人教育的迫切性,愿意面向孩子们开展系统的机器人教育。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机器人教育师资力量方面,让很多学校犯了难教育部门没有专门的机器人教师资格认证,更没有统一的教材可供使用。
越是如此,李敬来越发觉得开展机器人教育系统十分必要。没有教师,子锐机器人,李敬来就发动中国机器人教育联盟成员开展教师队伍的培训;没有教材,他们就组织专家队伍研制出相应的教材迄今为止,他们已经通过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了19本适用于中小学生的教材。
我现在就想我们在机器人教育方面的一些心血能够得到保护,比如教材大家可以拿来用,但得承认这是我们的心血结晶。李敬来说,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了类似他们成果、换了包装的课程教材这无疑是对他们积极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