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子锐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 服务热线:020-82000787(8:30-17:30)
- 联系手机:15889988091(非工作时间)
- 座机:020-82000787
- 传真:020-32887675
- 邮箱:gz@zr-robot.com
- 广州市番禺区东环街金山谷创意八街1号109
- 当前位置:首页 > 机器人资讯 > 【深度好文】以全局视角看智能制造—理论篇
【深度好文】以全局视角看智能制造—理论篇
【深度好文】以全局视角看智能制造—理论篇
ZR-ROBOT子锐机器人维修网讯:智能制造,顾名思义,将制造变得智能,用智能武装制造。
智能制造作为先进制造的最新形态一经提出,就获得制造业内众多专业人士的广泛响应,正在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新趋势。但是也应该看到,智能制造并非只是一个横空出世的概念,而是制造业依据其内在发展逻辑,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整合逐步形成的。
智能制造应当是集信息技术、智能运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智能传感技术、识别技术、软件系统和人工智能为一体,以实现扩展或替代脑力劳动为标志的综合系统,这里制造的概念不局限在加工装配,制造包括产品设计、组织、生产、物流、经营、服务的全过程。
因此智能制造包括了产品快速设计、集成仿真、设计制造协同、敏捷制造、自动化物流、精益生产、智能装备、自动化计量等应用技术,支撑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是信息技术、工业网络、智能装备和自动化技术,基于模型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是智能制造的灵魂,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是智能制造的本质。
在智能制造的金字塔中,智能产品与智能服务可以帮助企业带来商业模式的创新;从智能装备、智能产线、智能车间到智能工厂,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生产模式的创新;智能研发、智能管理、智能物流与供应链则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运营模式的创新;而智能决策则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科学决策。智能制造的十项技术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制造企业应当渐进式、理性地推进这十项智能技术的应用。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副教授王毅指出,从总体上判断,我国正处在向智能制造过渡的阶段,产品的功能定义和制造原理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同时,使用者的需求是明确的,但是生产的过程是复杂的,因此未来的智能制造既要在生产过程当中充分结合用户的体验、反馈,也要依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用智造的理念改进生产过程,服务于客户的需求。
市场需求是根本动力
智能制造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科技进步、技术发展,智能一词已渗透至方方面面,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生力军,转型迫在眉睫;而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机器的表现不能遂人愿,很难掌握机器的全部状态和情况。
因此,子锐机器人,人们一直盼望在制造活动中能够有人体以外的智能要素的参与,使智能制造能够满足下列需求:所有状态信息能够得到实时获取和快速响应,所有决策都正确、恰当又及时,子锐机器人维修,所有产品的个性化需求都得到满足,所有产品都是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所有制造过程都是高效安全的,所有设备都是主动、与测试维护的,所有企业运营都是高利润、低成本、绿色环保的
由于需求的变革,产生了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供给在变化,因为供给的产品变了,所以需求跟着变;第二个方向,由于收入的增长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导致了需求的变革。杨学山认为,要从全局来看制造业产业的智能化变革。
三一重工前CIO吴云峰表示,制造业正面临一个伟大的时代。企业产品、供应链以及服务均会产生变革以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客户需求,KUKA机器人维修,智能制造将推动企业内部与外部边界的打破,并产生更多的商业形态。他解释道。
《中国制造业2025》主攻智能制造
《中国制造2025》提出:加快机械、航空、船舶、汽车、轻工、纺织、食品、电子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统筹布局和推动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机械、服务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照明电器、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等。
技术进步是关键因素
可以说,智能制造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集成了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组织方式创新的先进制造系统,是集成制造、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等多种先进制造系统和模式的综合。
中国重汽集团动力公司信息中心主任姜琦认为,装备的智能化是关键点,设备高低是能否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点,还有管理智能化、管理水平决定了智能制造的水平。
模式创新是集中体现
智能制造的模式创新主要是围绕对消费者需求的响应程度来演进的。随着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和产品的极大丰富,工业制成品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消费者的话语权却越来越大,如何更好、更快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成为制造模式创新的重要因素。
然而对于模式创新,每个企业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
罗格朗(深圳)电子有限公司信息主任黄埔江说道:工业4.0时代,必须要有创新意识,要把传统企业的制造变为智造,信息系统就变为助力推进器。
协同才是硬道理
目前,智能制造这个概念多数是从CIO或者生产层面来讨论,而实际上智能制造不是纯粹的信息化建设或是自动化建设,需要信息部门、设备部门、研发部门共同协力完成。
苏州未来电器CIO陈桂平在接受《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采访的时候说道:智能制造要成功,企业需要成立一个联合创新部门,由公司管理层主导,IT主管、生产主管、研发主管三位一体来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智能制造体系建设,把握整个公司的智慧工厂乃至智能制造的方向,公司层面的战略规划,部门级的逐步实施,根据公司需求脚踏实地,为工业4.0建设打好基础。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CEO郭卫星则认为,不管是智能工厂还是信息化,都是一种手段,目的是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目标。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服务更需要持续性,不能因为企业经营出现了问题就不投入。信息化应该服务于企业的整体商业战略,而不是为某个业务部门服务。尤其是作为企业高层,看得越远,商业战略越清晰,商业化规划越明确,信息化投入才不会推倒重来。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
以智能制造为主要代表的这一次变革,从历史的角度看,它是和机械化、电器化、自动化并列的制造业的重大变革,而且变革的深度和广度要比前面的三次还要深刻,还要广泛。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
目前,我国制造业产品研发、产品服务、产品质量和基础、制造业信息化水平等环节都有待提高,智能制造是两化深度融合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工信部推动智能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苏州未来电器CIO陈桂平
在工业4.0时代,制造业竞争不只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比拼的不仅是企业自身的研发、生产、管控能力,还需要比拼整个供应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