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子锐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 服务热线:020-82000787(8:30-17:30)
- 联系手机:15889988091(非工作时间)
- 座机:020-82000787
- 传真:020-32887675
- 邮箱:gz@zr-robot.com
- 广州市番禺区东环街金山谷创意八街1号109
- 当前位置:首页 > 机器人资讯 > 上海一工厂9年用480个机器人顶替近千工人
上海一工厂9年用480个机器人顶替近千工人
上海一工厂9年用480个机器人顶替近千工人
ZR-ROBOT子锐机器人维修网讯在吸纳首位机器人入职的9年后,海立集团尝到了大大甜头:2015年,使用一台机器人成本不到6万元/年,使用一名工人成本近10万元/年。生产空调心脏压缩机的海立集团,拥有上海最大规模之一的机器人工厂。在海立看来,在成本高企的黄浦江畔,压缩机制造产业仍可保留。因为招聘机器人员工,为海立争取到了战略空间。
事实上,除了制造业运用的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器人也取代人工,在金融等领域越来越多扮演起客服的角色。建行、招行已因此共省去9000人工客服。
自动化机器人
科幻车间:3位工人+8台机器人
铁臂林立,工人零星。翻转、回旋、抓取、放下600摄氏度高温下,大黄蜂颜色的机器人铁臂动作自如,只要10秒时间,三四斤重的银白色金属卷板从拿起到放到下一个工位,流程堪称稳准快。经过一道道流水线工序后,末端摆满了成型的压缩机外衣壳体。这里的每台机器人在固定位置,可操作两台或多台设备。
这不是科幻大片中的场景,而是海立集团上海工厂钣金车间的真实一幕。
在等离子焊接工位,几名工人散布其间,他们的角色或是监工或是医生,调控机器人设备、抽样检测产品等工作由工人完成。
早在机器人入职前,这条压缩机壳体生产线约需15位工人完成生产任务,而自2007年起陆续招聘机器人后,目前的人员配置结构变为:3位工人+8台机器人。
压缩机是空调、冰箱的心脏,钣金车间的任务是将钢板加工成压缩机外壳。目前,这个车间共有22台机器人,而作业工人的数量已从2007年的144人减少至20人,也就是说曾经的124位工人从事的工作已由机器人代劳,工人减员86%。
除了钣金,其余的铁臂伙伴在搬运、捆包,甚至在总装环节拧螺丝。截至目前,整个海立集团已拥有工业机器人480台,2007年至今,累计替换一线岗位357个,相当于近千位一线作业员工。
成本两笔账:机器人价格年降5%人工成本年增10%
压缩机产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很多工作都是靠人工完成。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招工难、用工荒问题早在几年前就显现。
在海立集团上海工厂,人力成本占总制造费用的47%。为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海立于2007年走出上海,在南昌、绵阳新设分厂,印度的制造基地也先后建成。目前,上海基地占集团总产能比重不足60%。
我们这类制造企业需大量雇佣劳务工,而几乎每年春节等长假过后,一线人员总有部分员工流失。而且80后90后中有些不愿意到生产线上进行重负荷作业。海立集团副总经理郑敏告诉记者:2至3月份的离职高峰,又恰好是我们的生产高峰期,平均33%的离职率会干扰正常生产,同时一线工人更替频繁会影响产品质量、增加设备损坏率以及安全隐患事故。
当然,在招聘第一位机器人2007年时,海立集团不是没有犹豫:以上海工厂为例,当时一线作业员工人人工成本每年约3.7万元左右,而机器人按折旧计算每年成本为7.3万元,几乎翻倍。
不过,与此同时,人工成本却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上升,而机器人的价格以每年约5%的幅度下降。时任总经理的沈建芳董事长思考着海立的可持续发展,确立全球第一的空调压缩机供应商战略愿景,提出下一步与跨国企业的竞争,必须在技术能力和制造能力上进一步创新提升。企业要转型升级,不仅需要新产品的开发,也需要生产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于是,我们看到了后来这场海立应用机器人的快跑。
事实上,ABB机器人维修,到了2011年,使用一台机器人的成本已低于使用一名工人,仍以上海工厂为例,前者每年成本6.3万元,而后者则需6.7万元。并且,这组剪刀差还在不断扩大。到2014年,机器人的优势更明显了,这组数字变为5.6万元和9.2万元。
招聘机器人员工,为海立争取到了战略空间。在海立看来,即便在成本高企的黄浦江畔,压缩机制造产业仍可保留。
HR二部:为机器人建档持续追踪
海立运用机器人的数量达到了怎样的水平?
2015年年中,IFR(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世界各国工业机器人密度,最高为韩国437台/万名产业工人,其次为日本323台/万名产业工人,第三名德国282台/万名产业工人,而世界平均水平为66台/万名产业工人,中国仅36台/万名产业工人,在世界平均数以下。
郑敏表示,目前上海工厂已达到569台/万名产业工人,已超过了最高的韩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为管好这些机器人,上海工厂有个第二人力资源部:生产技术部承担机器人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230多台机器人、2007年至今累计投资1.87亿元、减员288个岗位,861人自动化推进科科长陈杰胤说,生产技术部会为每台机器人编号建档,以便持续追踪机器人的投资回报。目前一台机器通过三班工作时间,相当于3名生产员工的产出。根据2015年的自动化项目计算,平均投资回报期为3年。
另一方面,第二人力资源部根据工位的调整,负责机器人的转岗工作,可通过改变机器人的机械手配置轻易实现,降低了人员转岗的难度和人力成本,通用性极高。
而通过机器人节约的人工费还可实现内部再投入。例如经过三年折旧收回投资后,通过机器人继续工作而节省下的人工费,形成一个资金池,通过再投资实现自循环。
产能提高:人均产能从295台上升到1131台
如果没有机器人,人员不稳定会带来生产波动。比如,离职、新人培训使人员作业效率大幅波动,疲劳程度、工人心情、技能熟练度等人为因素也会带来不确定性。
机器人上岗后能够长时间保持稳定、高效的作业状态,达到较低的产量波动,提高准时交货率、减少在制品库存,全面提升现场管理水平。
以一个班次内不同时间段以人工效率与机器人效率对比:人员效率最高至90%,最低至0%,会随时波动,机器人效率稳定在90%左右。
以上海工厂钣金壳体生产线为例,使用机器人前,每班10名操作工,班产能2949台压缩机,安川机器人维修,人均产能295台,人均操作设备1.2台;使用机器人后,每班缩减至3人,但班产能扩大到3392台,人均产能1131台,人均操作设备7.7台。
人机共舞:工人转型是必然的一步棋
机器人上岗不等于工人下岗。2007年引入机器人至今,并未发生集中的大规模离职。郑敏告诉记者,原本一线劳务工就有一定离职率,加上减少招聘,机器人取代近千工人是渐进递减的过程。
机器人来了以后,与其共舞的工人也是受益者。2005年,我们办了海立动力学院,和电视广播大学联合办学,让工人可以读大专班、本科班。郑敏介绍,经过培训,一些工人从原来的重体力岗位解放出来,如今现场工人的工作主要侧重设备维护与产品检测,转型成为机器人管理者,劳动强度下降,收入大幅增加。
收入提升则是最看得到的实惠。海立大量使用机器人,企业劳动效率提高后,员工收入增加。去年,上海工厂钣金车间的年人均现金收入从2007年的3.7万元,上涨到了8.4万元。
在改善职业健康方面,机器人能够代替人工在噪音、高温等恶劣的环境下作业。据介绍,高速冲岗位的噪音达到97分贝、电动锯锯木头声音为90分贝,而暴露在噪音70分贝至90分贝下五年,得高血压的危险性高达2.47倍。
原本从事重复性高、劳动强度大的工人们可以转向技能要求更高的、劳动强度较低的岗位上工作,加强了企业创新能力,也更利于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
可以说,机器人的使用,对企业、对员工来说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海立意义:机器人化解人力成本压力
企业要转型升级,不仅需要新产品的开发,也需要智能化柔性化生产。面对消失的人口红利、高企的人工成本,海立应用机器人的探索对其他企业有着样本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