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子锐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 服务热线:020-82000787(8:30-17:30)
- 联系手机:15889988091(非工作时间)
- 座机:020-82000787
- 传真:020-32887675
- 邮箱:gz@zr-robot.com
- 广州市番禺区东环街金山谷创意八街1号109
- 当前位置:首页 > 机器人资讯 > 机器人产业政策利好缺创新市场环境
机器人产业政策利好缺创新市场环境
机器人产业政策利好缺创新市场环境
ZR-ROBOT子锐机器人维修网讯:近两年兴起的智能制造,让机器人产业第一次站在了风口之上。
作为中国新兴行业的重要角色,机器人产业这几年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然而,整体良好发展势头之下,机器人产业也出现了竞争力不强、局部过热等一些令人担忧的苗头,特别是地方发展目标的跃进倾向和现行补贴政策的不规范做法,给机器人产业加了一把虚火。
上月底,正值机器人产业第一份五年发展规划发布,业界普遍期望这份规划为产业的未来指明路径、描摹远景。那么,从企业层面看,如何评价现有补贴政策的利弊?从政府层面看,除了补贴之外是否还有更加紧迫的工作需要去做?
5月9日,经济观察报特别邀请政、产、学、研各界专家、企业家,为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献言献策。参加问答环节的部分嘉宾包括: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市场发展部副主任、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姚之驹,北京康力优蓝机器人科技公司总经理刘雪楠,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公司董事长张送根,清能德创电气技术公司总经理刘波,《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杂志主编王伟,以及埃夫特智能装备公司华北区总监朱晓鹏。
补贴是否推动过热?
问:关于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有几组数据,一是工信部称中国机器人企业有800家,但一些民间机构包括地方经信委认为数字在三四千家左右,二是地方发展机器人行业的远景目标加总起来,甚至是国家机器人产业规划目标的好几倍。能否就此判断器人产业出现了过热?
姚之驹:与其说机器人产业过热,不如说是内冷外热。一方面,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市场层面,机器人产业远没有进入快速增长期或者是平稳发展期。从2009年到2014年,机器人行业是将近60%的增长,但这个行业的很多企业都是非常小的企业,上规模的企业不多,尤其是我们调研能够上亿的,在这个行业来说不会超过100家。
另一方面,地方又确实把这个产业炒得很热,过去两年,这个产业一共出台了77项地方性政策,42个在建和已建的产业园区。按理说,不具备核心技术的企业在一个正常的市场环境下应该是被淘汰的,但现在地方的扶持政策却是在做相反的事情,务虚的、没有竞争力的企业靠着补贴和优惠政策能够生存下去,好的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中反而不容易成长。最大的问题是出现在什么地方呢?劣币驱逐良币,真正好的企业没有得到支持,整个市场的信号或者秩序被打乱了。
刘雪楠:补贴过热这个话题,其实从服务机器人的角度来说,我感觉到的完全相反。确切地说,现在的行业状况不是过热而是过乱。外界认为补贴很多,业内的人又深感实业艰难,这其中的问题的确值得回味。
我认为机器人产业是一个综合的、时代性的产业。能够影响政策和参与政策的人都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上来看目前很多战术行为。回到数据,工信部这边统计了800家,然后民间可能有好几千家,我觉得这两个数字全是对的。工信部的统计时间节点是精准的,就相当于做人口统计一样,它必须在哪个时间算出来,哪些算是机器人企业,必须特别严格。而民间这个事为什么也是对的呢?我们现在了解到的所有互联网的巨头和电子制造类的巨头,包括小米、百度、美的、格力、海尔全都有机器人企业。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统计在内,如果没被统计在内,还有很多小的公司跟这事关联的,那也的的确确是在做机器人的。
数据只是佐证了这件事未来的趋势是势不可当的,不是一两家参与、一两家死掉了,大家都在往上做。机器人产业现在并不是过热,是因为中国现在的经济水平以及政策环境、技术环境,还有消费者环境是可以支撑这个事快速放大的。
王伟: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七五攻关,之后开始做工业机器人,然后到1986年以后863计划支持机器人,这30年其实机器人一直都是冷冷清清的,没人关注到。那个时候机器人企业是数得着的,四大家族都没有完全进入我们国内的。
现在整个国内好多人确实也不明白机器人能给他们做什么,所以大家就跟风。因为各地有很好的政策支持,有很好的产业园,有补贴,所以大家都跟机器人贴点关系。产业园确实是比较多、比较乱,但是我觉得各种事情的发展都是有必要的阶段,因为大家一下都来做这个,大家关注做起来这个事情,那么它会沉淀下来,确实对我们产业有支持有帮助。我觉得地方上规划的产业园应该有各自侧重点,引导这个产业更好的发展。
国家这种补贴政策的支持,其实一直都是锦上添花,可能对于企业来说,不会雪中送炭。更多还是需要企业把事情做好了,做到一定的程度,自然而然地政府会关注你,资金可能自动就来了。
问:以目前整个机器人企业的数量,补贴不可能做到雨露均沾,事实上,因补贴政策引发的骗补在行业已颇为严重,这是否有悖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姚之驹:我不赞同产业政策微观到补贴的层面。直接给补贴不如给予普惠性的政策,因为这涉及到整个产业的普惠发展,涉及到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不够科学的补贴政策极有可能带来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真正好的企业得不到支持,市场的秩序由此被打乱。事实上,就我所见,真正通过补贴促成产业健康发展的案例很少。
张送根:中国机器人企业目前的总体实力弱,制约了研发的投入能力。我们的对手某国际机器人巨头一年的研发经费是1.78亿美元,而本土所有的机器人企业加起来的研发费用都达不到这个数字。机器人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无法凭空而来。财政补贴的金额相对于机器人的技术研发所需,不是太多,是远远不够,当然,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种手段的结合,无法苛求政府更多的拨款。
补贴虽有必要,但补给了谁却是个问题。事实上,行业里真正想要做事的初创型企业,多数是无暇顾及补贴这件事的。这就造成了这样的现象,真正在做事的企业没有补贴,KUKA机器人维修,而投机取巧的企业却拿到了补贴。
问:如果说补贴对于扶持产业发展必不可少,KUKA机器人维修,那么,在如何补贴的问题上是否需要对现有方式做出必要调整?
张送根:智能制造是不可逆转的大势,毫无疑问,发展这样的产业需要国家意志,需要国家的战略性投入。但需要明白的是,一流的人加一流的钱,才能出一流的产品,不存在多快好省。扶持龙头企业有必要,但撒胡椒面式的普惠补贴不科学,一言蔽之,扶持要有针对性、差异化。对大的企业,要主抓市场,子锐机器人,同时通过资本并购加速成长,对于小企业则要鼓励创新,未来这些小企业要么自己发展壮大,要么为大企业提供并购的标的。
朱晓鹏:在扶持的对象上,我的建议是要抓大促小,而不是抓大放小,原因在于,在这个创新驱动的产业,很多初创公司、小公司具备创新的潜力和能力,需要被发掘,被扶持。事实上,埃夫特自身就在密切关注、寻找这样的企业,做披沙拣金的事情。
补贴以外
问:在解决企业的资金缺口上,如果不倚赖补贴,是否意味着要打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去支持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姚之驹:相对于资本的进入,补贴一定是次要的,补贴很难解决公平性问题,资本的逐利本性决定了它能够更好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但资本也长着一双最势力的眼睛,做机器人的企业如果不赚钱,资本不会来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