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子锐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 服务热线:020-82000787(8:30-17:30)
- 联系手机:15889988091(非工作时间)
- 座机:020-82000787
- 传真:020-32887675
- 邮箱:gz@zr-robot.com
- 广州市番禺区东环街金山谷创意八街1号109
- 当前位置:首页 > 机器人资讯 > 【聚焦】智能制造市场规模破万亿元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仍较弱
【聚焦】智能制造市场规模破万亿元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仍较弱
【聚焦】智能制造市场规模破万亿元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仍较弱
ZR-ROBOT子锐机器人维修网讯:近日,2016中国(广州)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在广州开发区萝岗会议中心召开。会上,各级政府行业主管部门领导、业界学者专家、优秀企业代表围绕智能装备产业与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众多先进技术融合发展展开深入探讨。本报摘编部分演讲嘉宾的精彩观点。
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曲维枝:
我国智能装备销售规模已突破1万亿元
智能装备和机器人产业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装备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谋求以智能装备和机器人产业为突破口重塑制造业优势。为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我国政府、协会和企业积极加快行动步伐。
从政府部门看,已开始全面部署相关产业的技术标准研制和规划培育工作,在制造强国战略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中,将智能制造列为主攻方向;同时,《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也于近期印发;从协会层面看,一大批智能制造、智能装备、智能应用和机器人相关服务平台及联盟相继成立,促进作用日益明显;从企业层面看,一批骨干企业积极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推进试点,龙头带动与示范作用不断增强。
可以看到,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及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我国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
智能装备方面,2012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销售规模已经达到5000亿元以上;2015年突破1万亿元;十二五期间,我国智能装备市场年均增长率超过25%。机器人方面,2014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1.7万台,较上一年增长78%。服务机器人在科学考察、医疗康复、教育娱乐、家庭服务等领域已经研制出一系列代表性产品并实现应用。自2013年起,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2014年销量达到5.7万台,同比增长56%,占全球销量的1/4。
虽然近年来我国智能装备和机器人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高精尖零部件大量依赖进口;二是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薄弱,高端产品质量可靠性低;三是企业小、散、弱问题突出,整体竞争力偏弱;四是相关的标准、检测认证等体系亟待健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
实施智能制造要打好数字制造基础
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跟美国学者提出一个观点,生命科学技术、纳米技术、认知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这四大技术集齐、汇聚、交叉、融合将引领21世纪科技、经济、社会发展。
如今回过头来看,这四大技术仍是当前自然科学技术的前沿领域,它们的突破将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对前三项技术的引领作用估计过高、希望过大。相比之下,信息技术影响巨大,甚至超出想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上出现了振兴制造业的三个战略计划,美国提出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包含三大优先突破技术:先进制造的感知控制技术、智能制造的技术平台、先进材料技术;德国推出工业4.0,强调三大主题: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三大核心问题:数字化制造、网络化制造、智能化制造。这三个计划都把智能制造作为重要核心内容,可见智能制造的重要性。
很多企业在推进智能制造的过程中,对于智能制造的内涵,以及它与数字制造的区别仍不是很清楚。简单而言,数字制造是数字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主要是用数字技术解决制造的问题。其中数字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产品建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制造技术则有产品设计、产品加工、产品装配、制造管理等。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智能技术跟制造技术的融合,是用智能技术来解决制造的问题。
数字制造是智能制造的基础,智能制造是数字制造的提升。企业实施智能制造前要打好数字制造这个基础,在这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做好智能制造。
对于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智能制造技术要与创新设计技术相结合。有的企业在利用智能制造技术大幅度提高产能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产能过剩,企业盲目地扩大生产,反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要呼吁创新设计。与一般设计相比,创新设计强调在新原理、新功能、新机构、新结构、新外观、新材料或新工艺等一个或多个创新要素方面与原产品有着本质的变化,能够满足用户或市场的新需求。第二,智能制造技术要和精益生产结合。中国企业大多是粗放型生产,我们推广智能制造,首先要精益化生产,有了精益化生产,智能化才是有价值的。第三,智能制造技术要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第四,智能制造技术要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第五,智能制造技术要与模式识别结合。第六,智能制造技术要与机器人技术结合。第七,智能制造技术要与大数据技术结合。由此可见,智能制造和机器人应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子学:
优势企业定义技术、产品和市场
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是装备制造业的延伸,它与信息产业密切相关。这样的一个新产业,探讨其运行发展规律很有价值。
现在我们正忽视一个常识性问题优势企业才是定义技术、产品、市场的主体,在市场中,最后用什么技术,形成什么产品,都应该是由企业来主导的,特别是那些在竞争中保持优势的企业。
当年在政府时,我有一个体会,是关于产学研用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发那科机器人维修,我认为我们应该把资源集中起来,让企业去组织研发。到今天,我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定义技术、产品和市场的不仅仅是企业,更应该是优势企业,它们通过对技术进行判断和选择,最后形成大的市场。这样的企业很少,我们很需要这样的企业。
任正非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谈到:华为现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数学、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学的创新层面,尚未真正进入基础理论研究。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极限,而对大流量、低时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华为已前进在迷航中。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伟大的迷航,迷航之后中国将出现一个伟大的企业,迷航不是在原地打转,他一定是在前面没有人,后面没有追赶者的孤独前行中探索。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华为在迷航中呼唤世界级的科学家和优秀人才,呼吁他们和华为一起定义技术、产品和市场。任正非在讲话中提到的香农和摩尔都是在企业经济战场和科学殿堂中游走,最后成长为不朽的人物,所以当这些企业走到足够大的时候,他就会继续探索基础理论和科学理论,来指导技术和产品的定义。这些企业通常将带领庞大的产业,引导中小企业,一起推动社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