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子锐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 服务热线:020-82000787(8:30-17:30)
- 联系手机:15889988091(非工作时间)
- 座机:020-82000787
- 传真:020-32887675
- 邮箱:gz@zr-robot.com
- 广州市番禺区东环街金山谷创意八街1号109
- 当前位置:首页 > 机器人资讯 > 核心算法缺位,人工智能发展面临“卡脖子”窘境
核心算法缺位,人工智能发展面临“卡脖子”窘境
“中国有多少数学家投入到人工智能的基础算法研究中?”日前,在上海召开的院士沙龙活动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等多位院士的发问引发业界共鸣,被称为“徐匡迪之问”。
“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真正搞算法的科学家凤毛麟角。”在4月28日召开的“超声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与推广大会”上,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万遂人表示,“徐匡迪之问”直击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关键问题,“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我国人工智能应用很难走向深入、也很难获得重大成果”。
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现状如何?依靠开源代码和算法是否足够支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为什么要有自己的底层框架和核心算法?
缺少核心算法,会被“卡脖子”
“一方面是政策引导,其实国家已经在加大这方面的扶持,例如科研基金上的设置等。”针对如何解决“徐匡迪之问”反映出来的问题,孔德兴认为,第二方面是行业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时,应有意识将数学学者纳入进来。
“如果通过算法的开发,最终产品落地了,企业应该将算法开发时的数学学者纳入到成果分享中来。”孔德兴说,社会目前对于数学科学等“软实力”的认可程度不足,行业或法规层面应该做好数学研究成果的产权保护工作。
“第三方面,数学家本身应该积极参与到人工智能发展的浪潮里。”孔德兴呼吁,AI的未来发展需要数学家深度参与。由于目前仍处于“弱人工智能”时代(可以说是数据智能时代),AI的实现主要是依赖计算机的巨大算力和巨大的存储能力,底层算法的问题或许并不突出,但在未来的发展,AI将可能融入逻辑、思维等智慧的内容,这些都需要数学科学的原始创新,有大量的基础问题亟待数学家攻克。
算法的进阶一定是来源于“原创者”,而不是“跟随者”。孔德兴说:“实际上深度学习的应用已遇到了天花板,我们需要新的数学技术(如部分依赖逻辑、部分依赖数据的‘聪明算法’),让计算机变得聪明起来。这些工作都需要数学家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