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子锐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 服务热线:020-82000787(8:30-17:30)
- 联系手机:15889988091(非工作时间)
- 座机:020-82000787
- 传真:020-32887675
- 邮箱:gz@zr-robot.com
- 广州市番禺区东环街金山谷创意八街1号109
- 当前位置:首页 > 机器人资讯 > 专题|智能装备 ── 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专题|智能装备 ── 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中国制造2025”要抓住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通过高档数字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化生产建材,加快可穿戴产品、智能家电、服务机器人等智能化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推进制造过程的智能化。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苗圩
发展智能制造对于中国制造业乃至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先进制造业公众号作为深耕制造业领域的专业媒体,长期关注智能制造发展,助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努力做“中国制造2025”的推动者。先进制造业全媒体陆续推出智能制造专题,试图从智能制造产业链、智能工厂、智能装备、智能产品、智能服务、产业变革模式、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全面深度地剖析智能制造的发展,以期勾勒智能制造的全貌。
智能制造专题第三期:智能装备 ── 强化工业基础能力,主要从智能装备的整体发展和关键产业的应用角度剖析装备制造的发展。
前两期如下:
专题|智能制造 ── 引领新一轮制造业革命(产业链篇)
专题|智能制造的主线——智能生产(工厂/车间数字化)
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制造业的基石,在推动《中国制造2025》实施、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转变中肩负重要使命。在“中国制造2025”中,智能生产是“智能制造工程”的主战场;生产模式变革是“制造业服务化行动计划”的主战场,而智能装备则是“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的主战场。随着智能制造领域政策密集出台,我国制造业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主动拥抱智能制造,并开始大量应用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等相关技术。
一、智能装备产业的总体结构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智能制造装备定义为:具有感知、决策、执行功能的各类制造装备的统称。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智能制造装备主要包括智能控制系统、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仪器仪表、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关键机车零部件、智能仪表和控制系统、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智能专用装备等四大领域。
我国重点推进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智能专用装备的发展,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带动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概况
总体而言,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初具规模,除了在航空、造船、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取得巨大成绩之外,还逐渐形成了以北京、天津、山东、上海、江苏、浙江、广州、珠海、深圳、长沙、武汉、西安、成都、重庆为中心的多个制造业核心区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仍存在差距,尤其在关键零部件如伺服电机、精密减速机、机器人控制器等方面的核心技术积累和自主生产能力较弱。关键零部件产业被国外厂商把持使得零部件价格居高不下,提高了国内自动化单元产品和自动化设备的生产成本,削弱了国内厂商的综合竞争力。
据“先进制造业”公众号(ID:amdaily)统计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智能制造发展的文件和措施,为智能制造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了宽松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信部发布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研制60种以上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等产业扶持政策陆续颁布,推动产业加速发展。
图:2017《中国装备制造业100强》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从智能装备行业的企业竞争格局来看,2017《中国装备制造业100强》上榜企业整体趋稳向好。轨道交通装备、增材制造、通用航空等将成为新增长亮点,汽车工业保持平稳增长,机械工业运行延续分化走势,船舶工业将逐渐好转,智能制造加速发展,高端装备创新发展。整体来看,201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在7%左右,盈利能力与上年相比有了全面改善,但在营业收入利润率、人均净利润方面都处于劣势,与总体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2010-2020年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销售规模增长趋势如下:
三、智能装备关键领域发展
1、关键基础零部件
关键基础零部件一向被视为中国制造业“软肋”,长期依赖进口。新中国成立第一个30年和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个30年,中国制造业走的一直是以“整机带动零部件”发展的道路,推动了中国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但在这个思想指导下,规模发展起来了,基础技术和基础零部件发展并没有被带动起来。在第三个30年,中国制造业要“由大变强”,进入世界制造业前列,必须把制造基础技术和关键基础零部件的发展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
一个个超大、超重、超宽、超高的重大技术装备被研制出来,鼓舞着国人的信心,但超精、超微产品却时时困扰着中国装备制造业。
“当我们把一个个引以为豪的装备拆解开来,越往下拆,发现的问题就越多。”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石勇说,“以工业机器人为例,机器人的关节用RV减速机,90%以上被日本帝人精机公司垄断。有人讲,日本人说跪,全球机器人没有几个能站着……”
很多关键基础零部件,我国无力自主研发,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企业手中,特别是运动部件,如阀门、伺服电机、发动机、减速机、自动变速箱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因此,关键基础零部件成为欧美企业最大的竞争优势,中国厂家只能花高价进口,一台整机的大部分利润被别人拿走,我们的企业仅仅挣一点辛苦钱。利用关键基础零部件卡我国企业的“脖子”,便成为国外企业限制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以工业机器人为例,中国2014年就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但是大部分整机需要进口,少部分自己研发制造的成品,其中关键零部件也是国外产品,一台整机90%以上的利润被国外零部件企业拿走。
实现中国制造的由大变强,必须切实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关键基础零部件空心化问题,这一问题已经迫在眉睫。